直管文保單位
文星塔
文星塔
文星塔,又名文峰塔,位于文星路中段。此處為古武昌城南門外,故俗稱南門塔。
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知縣諶謙與教諭朱瓚所建,后廢。清康熙七年(1668年)知縣熊登重建,距舊址六十步,在學宮(今明塘小學)南隅。塔七級(塔身五層加基和頂,故稱七級),高十丈有奇,闊三丈,周垣以石,凡閱六年而成,至今已有460余年的歷史。該塔為八角五層樓閣式磚木混合結構塔,通高23.33米,由塔基、塔身和塔座三部分組成。塔基兩層,為青石基座,底層八角形,南面設踏跺上下,周圍有漢白玉欄桿;上層八角形須彌座;上枋與上梟、下枋與下梟合二為一。塔身五層,磚砌,每層結構不盡相同。塔外為八角,其轉角處用石砌成柱礎、倚柱,柱上端砌額枋。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面均設門,東南、東北、西南、西北四面均設壁龕。塔內室平面八邊形,中央有一立柱,直通塔頂。塔內磚壁及疊澀頂均抹白灰,頂為弧形。其內壁設磚砌樓梯,螺旋式逆時針而上,可攀至頂層。塔身一層南面設拱券門,可入塔內。二層南面鑲置石碑,陰刻楷書“文峰”二字,書法古樸秀逸;西北面鑲嵌一青石文物保護標志碑。塔檐五層結構基本相同,塔檐下每層每面安平身科一攢、轉角科兩攢,斗拱之上為三層魚牙磚和四層平磚,再上為木制檁椽,上蓋灰筒瓦。塔檐之上為二層魚牙磚和三層平磚,組成平座,平座之上,承托上一層塔身。斗拱木制,三踩斗拱。斗拱由大斗、翹、正心瓜拱、正心萬拱、廂拱和升、枋等構件組成。廂拱之上為挑檐枋,枋上為三層魚牙磚和四層平磚,承托挑檐檁,檐椽、飛椽。塔剎鐵鑄,高1.8米。剎座為圓形,上為兩個覆缽相扣,上安三層相輪,再上為葫蘆剎頂。
文星塔既是鄂州市現(xiàn)存的唯一古塔,又是湖北省唯一保存至今的大型樓閣式塔,它為研究我國木塔向磚塔的演變提供了實物資料,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。